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

總會有


四季換移 真理不變

日出日落 恆常之事


回首窗外陰霾灰濛
冷風陣陣拍打顫動水珠
亂織成細線
稍早停了下來

為與低溫作戰
連日奮力跑起來的思緒
突然也歇在午後
一抹溫暖底下

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

成為自己


現實生活中,需要我們選擇時,外在環境總是充滿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意見,而就在我們明瞭不能「既這樣又那樣」時,猶豫不定的內心往往不由自主地向較安心、安全的選項靠了過去,平安就是福,通常也是大部分人的選擇。然而,若依開頭的例子,結論會是:大家都跳了,所以我也就跟著跳吧。現在的社會,甚至自古以來,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去學習這個環境所需要的技能,以便將來能在群體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或職位,人們怎麼做我們就跟著做,成為異類並不是長輩們會建議的事情,因為人們會排拒與大家不同的行為。物以類聚使人類長久以來,活得有安全感、受保護,也相信唯有如此社會才會安定、和諧。但大家可曾想過,過去那些不滿於現狀,勇於向不合理體制抗爭的發明家或革命家,若也抱持如此心態,社會還會持續向前邁進,成為今天的模樣嗎?
大學時修了一門英文課,授課的是外籍老師。在一次課堂上,老師長久觀察了台灣學生的學習態度,有感而發的說了個故事,至今仍印象深刻。故事是有個漁夫捕撈了滿滿一籃的螃蟹,他發現螃蟹在籃子裡很不安分,會互相推擠。突然有一隻螃蟹好不容易竄出了頭,努力的想爬出籃子,此時附近的所有螃蟹卻用力地將之扯下,不讓牠往上爬,每次皆是如此。姑且不去討論故事的真實性,老師要說的其實我們台灣學生就像螃蟹一樣,若有人特別用功念書或認真工作,大家就會覺得他想出頭,紛紛勸說「別念了啦。」「這麼努力幹嘛?」之類的話,而不是正面的鼓勵與支持。「螃蟹效應」使得我們經常不敢在別人面前表現的積極或不一樣,傳統文化觀念告訴我們這是內斂和謙虛,但如此卻犧牲了創意和忽略了個人的人格特質差異。此價值觀底下要求的均一化,彷彿是丟棄了人類獨特的心智與個性,而這往往是我們生為人的價值所在。
在今天這個綿密社會制度底下生活的人民,無法自在表達自己,容易被傳統的價值觀所約束。其戰勝了不合理體制、規定或階級成功的人,我們給予革命家或發明家的頭銜;失敗的,我們則視為異類,甚至淪為社會的邊緣人。他們僅一線之隔,但後者卻無法令常人接受。也並非故意和環境不同,應是適時的探索自己,找尋自己的生人目標,並堅定的勇往前進。人非機器,故所有人並不相同,相信生命的存在必有其意義。過程中也許不容易,但絕非一句「不知人生方向,所以就跟大家一樣吧」如此盲目地生活著。若社會的組成是個金字塔,底部是基層的低勞力工作者,中問是中產階級,頂端是企業家或掌權之人,能帶領世界的通常都是最頂部的那一小撮人,財富往往也集中於此。如此可明白他們必然不是芸芸眾生,所表現的行為也絕非「一般」。但不是所有人都要成為領導者,社會是因各種不同的階層組成而得以順暢運作。在人生的旅途上,應努力認識自己究竟屬於三個層級的哪一層,並努力成為「自己」,而不是別人眼中的「你」。
生命只有一次,在人生的終點也不會有人在分數表上打分數,何不用熱情好好燃燒生命?改變世界或許言重了點,但起碼做自己與相信自己是最簡單的一個信念,只要默默在心中種下念頭,相信將來有一天一定會成長茁壯。